歷屆碩士論文

 宗教學系碩士班成立時間:1988年(77)年

年度

碩士生
姓名

論文主題 論文指導教授
79 王天麟 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戒律類經典研究─西元二至六世紀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宗教倫理的考察 李豐楙
79 林思川 保祿皈化的敘述──一個類型批判的應用 穆宏志
79 陳永怡 從宗教語言的特質看路加福音第十六章 房志榮
79 王鏡玲 台灣廟宇建構儀式初探──以MirceaEliade神聖空間建構的觀點 林美容
80 聶世平 祖比里的宗教觀「再束縛」理論之探討 朱修德
80 羅世明 趙州禪與佛洛姆心理分析的比較 陳英善
81 方志芬 人類學的透視 武金正
81 德保仁 走向喜樂的道路:巴爾塔薩神學的戲劇學的基督論 胡國禎
谷寒松
81 韓玲玲 楊廷筠與中國天主教會 李掁英
81 許惠芳 皈依的過程--理論與個案分析 詹德隆
81 朱台芳 監牧關懷:對台灣天主教會監牧工作之研究與反省 詹德隆
81 莊嘉慶 宗教交談的基礎 武金正
81 謝文琦 台灣天主教喪禮研究 徐福全
81 林姜凰 「工作」通諭與台灣「勞基法」之研究 武金正
81 王清祥 《老子河上公注》之研究 李豐楙
82 連監堯 基督徒婚前性行為之分析─以台北地區成人基督生活團已婚團員為例 詹德隆
82 簡鴻模 生死輪迴──三種著作的研討及在「煉獄」課題上的具體比較 谷寒松
82 潘得龍 神學就是人類學-費爾巴哈觀點下的宗教 李振英
82 劉佩容 同理心與基督徒的愛 詹德隆
82 蘇信恩 米開朗基羅宗教藝術的基督徒人文主義 雷煥章
82 劉錦昌 比較宗教學方法論的反省─京都學派、上智大學與台灣耶─佛教界的研究 谷寒松
83 林耀堂 阿多諾的「物化」觀 武金正
83 李哲修 亞洲天主教與宗教交談 張春申
83 孫柔遠 科學與宗教真理的探討 武金正
83 王世方 中共宗教政策研究 劉家正
83 胡淑琴 依納爵靈修精神中的使命意識 朱修德
83 何麗霞 在女性主義脈絡中對女性神學的探討 武金正
83 張超雄 《羅馬書》與《大乘起信論》之比較-「罪」和「無明」為中心 房志榮
84 林祖耀 中國喪葬禮俗中的宗教思想與現代意義 谷寒松
84 錢玲珠 現代中文彌撒經書常年期「獻禮經」之研究 胡國楨
羅國輝
房志榮
84 蔣祖華 神恩研究:喚醒一個長久被忽略的觀念 谷寒松
84 李永真 青少年宗教教育:蒙特梭利教育觀的探索與補充 武金正
84 呂一中 傳統與變遷-仁澤新村(原龜山島)居民信仰行為分析 李豐楙
85 譚璧輝 本篤精神及台灣聖本篤修女會 康士林
85 羅敏珍 比死還苦:傳道書第七章25-29節之分析與女性主義詮釋學之省思 房志榮
85 張瑞雲 當代女性獨身教友奉獻與靈修的特質 張春申
85 林豐田 德日進的思想對今日人類的影響 谷寒松
85 楊永芬 人類邁向第三個千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希望觀 谷寒松
85 楊貞娟 台灣基督徒生態靈修-從三位代表性人物研討中找出方向 谷寒松
85 劉怡君 六朝上清經系的濟度思想─以楊許時期為主的考察 林豐楙
85 劉嘉誠 《中論》解脫思想之研究 曹志成
86 呂晶器 天主教的禁食與今日信友生活 詹德隆
86 蔣玉華 追溯「質性研究」的源頭:胡賽爾現象學在社會科學應用上的演變 武金正
86 郝惠娟 《基督徒成人入門聖事禮典:成人慕道制度》在台港兩地的應用、反省與建議 武金正
86 邱啟榮 田立克神學景觀─宗教與文化之合一 武金正
86 楊素娥 榮格分析心理學派之神話觀 武金正
87 張哲民 台灣原住民的解放-過程與神學反省 武金正
谷寒松
孫大川
87 河鏞國 瑪竇福音二十章1~16節的研究 穆宏志
87 趙永吉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中的遊戲觀念研究 武金正
87 鄭印君 宗教與法律--由其會通觀察我國宗教立法的發展方向 史慶璞
87 王學良 碎片中的整體-巴爾大撒的人學研究 武金正
87 曹德啟 曼荼羅的永恆回歸─婆羅浮屠 惠敏法師
87 謝宜錦 舍勒生死觀研究 武金正
88 陳信成 一貫道的末劫救贖觀初探 游謙
88 蕭慧瑛 維科歷史理論中神學的曙光 武金正
田默迪
墨朗
88 黃坤農 《真文赤書》研究--以《赤書玉篇》與《赤書玉訣》為主的考察 李豐楙
88 鄭琪玉 六朝靈寶經天書觀念之研究 李豐楙
88 劉嘉琪 伊里亞德象徵論之研究 武金正
88 許郡珊 宗教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介紹及研究彼得.貝耶爾的《宗教與全球化》 谷寒松
88 張宗曙 儒家知識份子的「超越」研究-牟宗三儒家圓教之德福一致的探討 武金正
89 林威妏 《雲笈七籤》文獻學研究 丁煌
89 戴伶珊 丁光訓與三自運動 周聯華
89 簡秀雯 試論依利亞德(MirceaElliade)的禮儀觀 武金正
89 鄭進興 西方龍樹學三個詮釋典範之研究-以《中論》二十五品十九及二十頌為探討線索 曹志成
89 劉文琪 探討「努曼經驗」及其與「神秘經驗」之關係--以奧托(RudolfOtto)之思想為範圍 武金正
89 羅涼萍 陶弘景編撰上清經中「神」、「仙」、「真」諸字研究 李豐楙
89 梁瑛珍 史密斯(W.C.Smith)的「聖典觀」與「信心說」之研究 武金正
89 黃鎮國 宗教醫療術儀初探-以《千金翼方.禁經》之禁術為例 莊宏誼
89 張聖昱 孔漢思從神學邁向全球倫理之研究 武金正
89 張琳 日本新宗教在台灣發展之研究--以「世界真光文明教團」為例-- 瞿海源
89 林原億 高雄文化院的扶鸞儀式研究 鄭志明
89 曾文斌 差遣、聖事與基督徒的生活 胡國楨
武金正
90 蘇韶淳 宗教團體與公共關係 狄明德
90 溫珮如 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之研究 李豐楙
90 羅國銘 臺灣當代在家佛教中的維鬘傳道協會:一個區域性新興教團個案的探討 江燦騰
張珣
黃運喜
90 王珊華 元代淨明道之研究─以劉玉為中心 鄭素春
90 賴宛敏 《鏡花緣》中百花仙子謫凡歷程之結構析論 李豐楙
90 王文芳 由依納爵”神操”的克修與神秘基礎發展論平信徒靈修 穆宏志
90 李瑞強 耶穌的醫治在教會的聖事行動中 胡國楨
武金正
90 曾炫美 雷鳴遠神父:中國教會本地化的前驅──劃時代的福傳方法 張春申
91 李坤寅 釋迦牟尼佛傳記的神話性初探──以八相成道為例── 鄭志明
91 劉榮和 瑪利亞處女形象之研究 黃懷秋
91 文洛鈞 十念往生之研究 陳英善
91 黃漢疇 符號學理論的應用----以耶穌五則比喻的文學象徵詮釋為例 黃懷秋
91 蔡育龍 相法的研究—以宋代宗教與人物為主的探討 吳彰裕
91 陳藝勻 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與自我認同 林富士
91 梁妙琴 哲學與宗教之間的交談-哲學的死亡觀與天主教的殉道宣聖 張春申
91 蔡振興 人人皆可成基督嗎?----基督宗教與當代新儒家會通對話之詮釋 武金正
91 潘素珍 宗教信仰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位置 狄明德
91 黃桂雲 淨土藏經類典籍收錄考察與判讀─以臺灣當代中文出版品為主 凃玉盞
91 王煒午 由庫恩(T.Kuhn)科學典範(Paradigms)理論之研究-轉進理解人文宗教向度類比之討論 武金正
91 徐培芳 感恩與福傳 房志榮
92 曾美齡 性別、自主與規範:從在家兩性佛教徒在道場的服裝實踐談起 陳美華
黃懷秋
盧蕙馨
92 賴建成 天台別圓二教之研究 陳英善
92 黃文宏 從神醫耆婆之醫療事蹟論其醫療方法及對佛教影響 陳英善
92 陳漢洲 般舟三昧念佛法門及其傳播 陳英善
92 鐘惠玉 天主教曉明女中實施生命教育之研究-有關宗教幅度部分 林思伶
92 吳曉晴 觀音信仰及其圖像研究﹘以千手千眼觀音為例 許明銀
92 左寶珠 台灣天主教修女與佛教比丘尼 張春申
92 尹惠敏 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的比較 張春申
92 彭書穎 Herem、Jihad: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經典中聖戰觀之比較研究 陳德光
92 楊青 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使命之實證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 陳若琳
92 黃佩詩 從莫特曼的苦難神學看安樂死 陸達誠
92 陸琬璞 貝拉斯科論基督徒對天主的經驗在亞洲的反省 黃懷秋
93 朱慧雅 松山慈惠堂的靈驗經驗之研究 林本炫
93 陳立斌 台灣慈惠堂的鸞書研究 鄭志明
93 王雯鈴 台灣童乩的成乩歷程-以三重童乩為主的初步考察 林富士
93 謝麗惠 台灣地區天主教兒童宗教教育: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檢視與展望 黃懷秋
93 劉美嘉 從梵二大公會議看修會生活—以「聖母聖心修女會」為例 胡國楨
武金正
93 常祈天 從古鐵熱解放神學看台灣天主教會對犯罪青少年之關懷 武金正
93 高慧如 天主教會梵二後的婚姻聖事禮儀及其本地化的研究-以中文版《婚姻彌撒》為例 谷寒松
93 黃琦翔 邁向飛馬聖地-台北市日月無極此乃宮信仰組織及活動分析 蔡怡佳
93 何萬福 傳統與批判詮釋學研究--高達美與哈伯瑪斯對話與宗教詮釋的意義 武金正
93 高榮孝 哈伯瑪斯的溝通理論與宗教交談-宗教交談的真理觀 武金正
93 陳玉芬 馬丁·布伯對話哲學及其宗教教育意涵之研究 武金正
93 汪圓善 彌勒大道的宗教型態 鄭志明
93 陳恆容 論加爾文的音樂觀:以日內瓦詩篇的形成及發展為例 江玉玲
93 陳中玉 韋伯與現代基督徒天職觀之比較─以台灣兩個基督教團體為例 洪鎌德
94 葉子豪 從宗教全球化的觀點論慈濟功德會之發展 盧蕙馨
94 吳衍慶 鍾離權的內丹〜以《鍾呂傳道集》和《靈寶畢法》為例 莊宏誼
94 柳學文 保生大帝信仰之發展-台北保安宮之研究 莊宏誼
94 范淑玲 正宗書畫社的乩示治療 鄭志明
94 陳省身 台灣當代佛教瑜伽燄口施食法會研究 吳永猛
94 許寧恩 從戎格分析心理學原型探討原型與象徵時代意義 武金正
94 李峰銘 靈山仙境:論淡水無極天元宮的空間神學 王鏡玲
94 莊明政 青年馬克思貨幣哲學研究 洪鎌德
94 李偉菁 台灣天主教會的大專青年團體—天主教大專同學會之研究:批判及建議 谷寒松
94 陳世芬 瑪利亞與母親原型──榮格分析心理學派之評析 武金正
94 張淑美 台灣天主教兩次福傳大會與未來方向初探 張春申
94 梅氏金莊 神原神秘主義——艾克哈大師的靈修初探—— 陳德光
94 郭果七 基督信仰與儒道佛相遇的實例-吳經熊生平與著作初探 胡國楨
94 郭承諺 天主教與加爾文財富觀之比較 廖湧祥
94 吳瑞霞 重詮約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論-一條維根斯坦的進路 武金正
94 黃富巧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比較 莊慶信
95 楊淨 從佛教輪迴觀探究淨土信仰及其應用倫理 許明銀
95 劉育佩 海德格的存有論與台灣生命教育 武金正
95 李茂榮 在差異中的真理與交談----宗教交談中詮釋學的向度 武金正
95 許原豪 從佛教立場邁向宗教交談之路——以天台學說為主軸的理論研究 劉貴傑
武金正
95 吳子清 論語與瑪竇福音山中聖訓對照閱讀 黃懷秋
95 周奉儀 以基督教思想重構彼得柏格合理化理論 武金正
95 蕭貞貞 上座部佛教的兩性論述──從原始佛典的解讀到當代「平等」議題 謝世忠
96 鍾佩真 以馬賽爾的「光」談完全透明化 陸達誠
96 潘凱倫 親鸞惡人正機思想之研究 陳敏齡
96 徐嘉俊 靈知宗教詮釋方式初探 許明銀
96 呂秀君 天主教與新教經濟倫理之比較研究-以《民族發展》及《社會事務關懷》通諭與普世教協兩份文件為基礎 谷寒松
96 劉韋廷 全真教的宗教醫療:以王重陽及其弟子為例 莊宏誼
96 張淑玲 方東美的生命觀與西方創化思想 武金正
96 雅衛依‧撒韻 賽夏五福宮—一個合成文化的研究 吳彰裕
97 劉聖昭 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談醫療中的宗教生命關懷 許明銀
97 李家鳳 從宗教學看佛教的懺悔思想與實踐 許明銀
97 張源玲 唐君毅對各大宗教的論述 陸達誠
97 郭晏如 保羅‧田立克的宗教觀 黃懷秋
97 陳怡 從歷史脈絡回顧天主教會對非基督信仰態度的轉變 黃懷秋
97 彭龍英 遠藤周作文學中的耶穌基督之形象 黃懷秋
97 謝豐生 彌勒大道王好德前人研究 鄭志明
97 廖彼得 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像遷移事件之政教研究 鄭志明
97 郭幸怡 自我傷害行為對生命教育之省思—以宗教情懷的觀點 胡國楨
97 邱智輝 當代土耳其伊斯蘭復興運動─以Gülen運動為例 林長寬
98 李露佳 文都拉宗教象徵之探討--《心靈邁向上主之旅程》文本研讀 高凌霞
98 汪淑麗 《莊子》的神祕主義向度 莊慶信
關永中
98 徐孟勤 寺廟神像雕塑藝術在台灣的本土化發展 莊慶信
98 潘俊吉 淨土信仰之研究─以善導的「三心釋」為例─ 陳敏齡
98 黃琬芸 宗教藝術之時代意義──比較哥德式聖母像與北魏觀音像的微笑 劉河北
99 王脩淳 默觀者牟敦對當代靈修的啟發意義 武金正
楊素娥
99 胡謙益 《太平經》生命觀的自我技術 鄭志明
99 沈佑新 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探討對台灣天主教 教區司鐸培育之啟發 楊安仁
99 李子強 彩虹生命教育教材分析:從Maslow的Z理論探討教材的自我超越 陳德光
99 潘佩鳳 從舊約聖經哈加爾故事反觀台灣今日弱勢族群中的女性  黃懷秋
99 黃瓈瑢 初期佛教生死學之研究 — 以自殺探索為研究核心 陸達誠
99 方純強 天主教聖事服務的臨終靈性陪伴 陸達誠
99 索南喇嘛 薩迦班智達《三律儀差別論》前二品註釋 許明銀
99 黎詩蓉 伊利亞德宗教經驗之研究 武金正
99 許曉昀 善導的眾生觀初探 陳敏齡
99 劉軒華 慈濟七月吉祥月與中元普渡:現代與傳統的對話 林美容
99 高煥循 聖嚴法師「心六倫」的思想與實踐 鄭志明
99 徐寶航 中國神話中渾沌、開展、斷絕與回歸的象徵─以《山海經》為主的分析─ 蔡怡佳
100 陳郁明 靈寶水罐科儀之研究-以福州正一派為例 莊宏誼
100 鄭智謙 死刑存廢的宗教省察 鄭志明
100 益滿紀子 《聖母領報》圖像研究 以文藝復興初期聖馬可修道院安基利軻修士作品為主 劉河北
100 許鶴瀞 《菩提道次第略論》之生命教育 許明銀
100 吳瑞玲 台灣宗教交談的意識與行動之探討—以TCRP為例 黃懷秋
100 程乙仙 神話編造(Mythmaking)-神話如何虛構真實? 武金正
100 彭姵甄 基督信仰與安寧療護 陸達誠
100 黃容俐 從路加福音〈浪子回頭〉論皈依 黃懷秋
100 范氏福 解放神學的靈修精神-以德蕾莎修女的靈修精神為例 武金正
100 黃冠潔 從非本真到本真──以奧斯定《懺悔錄》的「良心」與海德格《存有與時間》中的「良知」之對談 武金正
101 鄭君平 淡江長青團契與我:一個輔導的基督徒大學生信仰認同歷程研究 蔡怡佳
101 詹宜樺 馬賽爾哲學與弗蘭克意義治療學之會通 陸達誠
101 黃海燕 基督宗教新約彰顯的寛恕原理探析 陳文團
101 潘馨逸 泰澤祈禱音樂對現代基督徒靈修的啟發 黃懷秋
102 胡匡政 以保羅‧田立克的宗教理論檢視台灣生命教育發展基礎 陳德光
102 趙恩沛 醫治行動中的生命關懷-從手塚治虫《怪醫黑傑克》到聖經《路加福音》為例 鄭印君
102 祝念慈 佛教《血盆經》之發展與信仰 許明銀
103 關文輝 從「時間」、「人物」、「地點」比較啟示錄過去派及將來派之研究 歐力仁
103 黃莉娟 兩漢天人感應思想在宗教上的發展 鄭志明
103 楊士霈 皇權與教權:明初道教的管理與規範-以張宇初《道門十規》為例 張超然
103 楊子春 聖若望廿三世社會通諭中的當代視野 武金正
103 王丹青 圖繪與塗改:齊澤克意識形態幻象視角下的宗教與資本主義 鄭印君
103 蔡啟輝 曇鸞的念佛思想初探 陳敏齡
104 王兆立 賽斯資料中的多重宇宙觀 鄭志明
104 吳瑞明 宋元道教太乙火府法研究 莊宏誼
104 嚴翰迪 台灣新興民間教派--「玄門」之歷史發展與信仰內涵研究 林美容
104 劉沐比 聖多瑪斯《神學大全》中的自然法 潘小慧
104 何艷姍 C.I.S.A.法在「黑夜」中的詮釋與應用 黎建球
104 陳祈蓁 一貫道發一崇德的文化表演︰以2012台北小巨蛋「崇德厚福 百代薪傳」為例 莊宏誼
104 馮國強 人權神學:天主教對福音派之啟示 武金正
104 劉鎛瑄 善導《往生禮讚》念佛儀禮之研究 陳敏齡
105 張明仁 從《伊凡·伊里奇之死》論癌症臨終病患之醫療與靈性需求 鄭志明
105 葉俊廷 彰化社頭鸞堂文聖宮研究 鄭志明
105 薛井然 循序漸進的教理講授 楊安仁
105 陳雅丹 賽德克族祖靈信仰-從「賽德克巴萊」電影談起 鄭志明
105 黃瑋貞 天主教磐石中學高中生參與服務學習對生命態度之影響 汪文麟
105 黎國征 天主教對生態環境的關懷--以越南環境為例 武金正
105 葉聰霈 宋元時期道教太極煉度考探 張超然
105 謝振鑫 受召、立約,與自我的追尋:走上靈性道路的自我書寫 蔡怡佳
106 林美伶 宗教與文化旅遊的多元實踐— 以蘭嶼部落遊學為例 簡鴻模
106 謝達輝 玄空八字六神十星計分祕法之創新理論與實踐 李豐楙
106 游繼堯 動畫中的宗教意涵--以《劇場版 魔法少女小圓》為例 鄭印君
106 鄭惟仁 論天主教大學青年福傳工作省思:以輔仁大學法牧兒福傳團隊為例 賴効忠
106 洪睿遠 『燒香敬神』行為文化之研究 鄭志明
106 萬玉芬 神聖的宗教經驗之意涵 -以天主教為例 武金正
106 黃素芬 由《觀無量壽佛經》的教學 探討生命實相與修行導向 蔡耀明
林佩瑩
106 姜彥君 台灣宗教團體運作之適法性研究 鄭志明
107 柯遵佑 塔羅的占卜圖像 王鏡玲
107 賴暐諺 善導《般舟讚》的研究 蔡耀明
107 羅春月 從宋七力事件反思宋七力思想與實踐 鄭志明
107 陳品靜 家與神壇:從空間與人際網絡談紫緣宮和「家族性」 蔡怡佳
107 蘇汝㤈 明代道教類書: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的基礎研究 張超然
107 陳思全 以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探討環境對窮人的影響 鄧元尉
107 洪子雅 探討宗教信仰對護理人員個人的意義與影響 蔡怡佳
107 楊恩源 子平學之十神研究 鄭志明
107 李淑芬 做一件美麗的事從關懷痲瘋病人談天主教社會參與  
108 詹淑芳 生態意識融入幼兒生命教育實踐 蔡怡佳
108 賴冠羽 台灣網路上靈力實修現象之探討 鄭志明
108 張翔茹 小團體讀聖經對天主教教友信仰的意義: 以新竹教區門徒讀經班以及苗栗公館聖保祿堂家庭福音分享為例 鄧元尉
108 黃子宸 隱修士多瑪斯.牟敦的生態靈修 鄧元尉
108 徐浩雲 劉混康與上清宗壇之研究 張超然
108 范韻 易經占卜的敘事有效性之探究 蔡怡佳
108 司瑪竇 榮格與佛學的對話:關鍵術語及台灣視角 黃曉星
109 鄭凱倫 中華新士林哲學-詮釋學建構:以處境化認同為例 張名揚
109 黃金龍 宗教地景與文化觀光產業之探討: 以中和烘爐地「土地公文化祭」為例 蔡怡佳
109 武氏玉蘭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 —「新事」通諭與在台移工的橋樑 蔡怡佳
109 馬西 廬山慧遠的「沙門袒服論」的研究與詮釋 林佩瑩
110 沈家弘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鄭志明
110 楊詠涵 走進山與海之間:海或瘋市集中的自我追尋 陳怡君
110 楊淙棋 北勢寮保安宮安營頭與繞境研究 鄭志明
110 張筱嘉 陳靖姑信仰的多面構建與明清閩東地方社會 張超然
110 吳若塵 去萬里請周倉爺:地方年例祭典與公眾神靈體系 谷寒松 
111 曾子軒 青少年生命價值的建構與落實―以台北市召會第七十三聚會所為例 張名揚
111 趙之恒 青少年培育之行動與實踐-以台北基督徒林森南路禮拜堂為例 陳怡君
111 權相均 聖十字若望:通過三超德淨化理智,記憶,意志與天主結合 曾慶導
111 程祥舜 天主教四旬期與伊斯蘭教齋戒月之比較 顧孝永
111 關尹哲 論德教會對馬來西亞華人信仰流變:以東馬沙巴州亞庇德教會紫瑞閣為例 鄭志明
111 陳詠琪 從消費者需求談台灣月老廟宇文化商品研究—以香火袋為例 蔡怡佳
111 鍾開明 《維摩詰經》疾病觀之研究 胡志強
111 曾嘉川 紫微天后宮北三媽聖母信仰研究 鄭志明
111 朱禹丞 「顧旗號」:北投新武獅文化薪傳協會的物質文化與身體技藝 陳怡君
111 郭懷謙 太乙門武術中的技藝傳承與習武人的身體經驗 莊宏誼
112 洪銀堂 從奧古斯丁的原罪觀論原罪的傳遞 賴効忠
112 李玟怡 九天玄女神話的演變與信仰的發展 鄭志明
112 吳銘哲 宗教與幽默—從幽默文本中探尋宗教與幽默的正向關係 鄧元尉
112 陶芳羽 認同與轉化的生命敘事——同志佛教徒身分的主體建立 蔡怡佳
王隆升
112 顧璽 輪轉與功德——劉宋靈寶齋儀中的轉經、燒香與燃燈 張超然
112 林少鴻 借廟行齋:台南興泉府及其在東嶽殿的功德儀式服務 張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