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國宗教實踐中的扶乩與性別

時間:2023年12月12日(二)13:40-15:30
地點:輔仁大學羅耀拉大樓SL201室
講者:阿琳娜(Senior Lecturer. History Department, Loyola University)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在臺灣民間常見的扶乩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很少有一種宗教實踐如自宋代開始興盛的扶乩,以及由其所產生的無數神書那般,具有推動和塑造中國歷史的重要性。扶乩從一種占卜技術演變成一種複雜的儀式實踐,用於傳遞來自神的訊息和啟示。在這個演講中,長期從事宗教與性別研究的阿琳娜(Elena Valussi)教授將結合歷史學和民族誌的方法,從扶乩研究中較少被關注的性別角度,考察其在中國歷史上千年來的演變、實踐和技術,以及在其中所牽涉到的人群和社會,特別是女性在早期扶乩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M31AMKNDagdkYWFE8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教育部標竿計畫「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經費來源:教育部大專院校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標竿計畫

 


輔大宗教系很榮幸邀請到美國羅耀拉大學歷史系的阿琳娜(Elena Valussi)教授,針對「中國宗教實踐中的扶乩與性別」這個主題進行演講。阿琳娜教授在短短一週的臺灣行中只答應了這場演講邀約,因此吸引了許多不想錯過、慕名而來的老師、同學和社會人士齊聚一堂聽講。現場座無虛席,內容精彩,提問踴躍!本系三年級的張芷菱同學做了以下的摘要回顧:
***
在中國宗教的實踐中,女性一向處於相對邊緣的地位,歷史文獻上的紀錄也不多。我們如何在男性本位的歷史脈絡中,關注和研究女性的宗教活動,是阿琳娜教授這場演講的核心關懷,而她以扶乩作為切入的現象。
阿琳娜教授首先從扶乩的起源—女神(紫姑)談起,論及紫姑作為文本的傳授者,如何與女性產生連結,例如:透過扶箕(乩),女性詢問諸如生育、物品遺失等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在此時期的繪畫中,扶乩的空間內完全以女性、幼兒為主,沒有成年男性的存在。
到了十至十四世紀,扶乩的實踐有了較大的變化:從口頭轉為文字,實踐的人也開始以男性為主。扶乩的空間與乩手性別的改變,也讓扶乩的原因有了改變。男性扶乩有時是為了與死去的家人聯繫,消除科舉造成的焦慮、讓神仙幫自己的詩背書等。扶乩產生的文本在後來對女性施加諸多限制,強調女性的道德、倫理問題。不過女性也藉由與神仙產生聯繫,擁有更多的權利,來超越俗世加諸其上的種種限制,故扶乩於女性絕非只是單一方面的影響。
如何透過研究,讓女性成為宗教現象的主體,而不再處於邊緣地位,並創造我們觀看宗教的多元視角,這不僅是女性的問題,更是一般大眾的問題,值得我們一起思索。
***

 410672160 10232814157517951 6051047972833031565 n 410655512 10232814158997988 3035890153738317681 n

410640346 10232814157637954 6741211811248504262 n 410666118 10232814156677930 7635435859704429145 n